在读到45,58,83页的时候我多次宣称自己145页的书读到现在还是没看明白。读完145页上的五个字加一个标点之后,我已经丧失这样宣称的兴趣了。
吃完午饭随手拿起书想读点什么休息一下,于是我开始接着读只看了28页并且本不打算再看下去的《白银时代》。期间死死地睡过一觉,浑浑噩噩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刚刚午睡时做的梦,倒是颇符合王小波这部小说的荒诞气氛。我觉得再过十分钟,我对小说内容就和做得梦一样不在脑子里留有什么印像了,但是我已经被成功地拖进了这样一种无稽的气氛里。
就此分此秒的感想来描述,不得不说这是最近读的文字中最酣畅淋漓的一篇。虽然依旧是让我烦透了的穿插式的叙述,但彻头彻尾的荒诞却有一气呵成之感,而非支离破碎。浑沌的一个整体。有人说文字就是路标而不是目的地,如果作者的初衷包里含制造这样的一种气场,那在这一点上于我来说他很成功。
当然,我没看懂。当然,我只是走马观花,囫囵吞枣。
也许,对该小说如此赞赏有加,只是由于我在特定的情绪里读到了对胃口的文字,小说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,情绪蔓延成了气场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把嘴使劲地撅起来,让连着上嘴唇的那块皮肉把鼻孔大致盖起来,吸气。悲哀地发现我自己身上就有我讨厌那种气味,提醒着我一些扭曲的经历,提醒着我从前和目前所陷在的畸形里。
别误会,这跟你丝毫的直接/间接关系都没有。: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我时常会身陷这样的窘境:我能够意识到某些措辞或话语是不恰当的,不适合对当前的对象提起或内容本身就不合适表达出来,但却不够聪明能找到称心如意(哦天哪,这个词儿真狠)的替代表达法。
这可能造成两种恶果,一种是我说着说着戛然而止变得没话,一种是支支吾吾表意不清,荒唐地祈盼着别人能心领神会出我本来要表到的意思。
这又是那种“尴尬的中间部分”的局面,其实笨一点领会不出言语不当或者聪明许多能即时想到合适的词句,都会好过得多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昨天听了唐姐自己录的歌,于是起了兴致翻出自己的录音重新来听。
那声音如此不堪,一如彼时情绪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